
赵广荣,山东大学软件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沈益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事件摄像机在多模态感知中的应用。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奖学金资助赴新加坡管理大学联合培养,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篇,其中以一作身份发表CCF-A类论文4篇,CCF-B 类论文一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或参与多个产学研项目,获得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IEEE VR最佳论文奖、山东省计算机视觉最佳论文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曾多次获山东大学一等、二等奖学金。“科研是探索未知、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面对复杂的科研问题,我始终保持谦逊与好奇心,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和尝试。”赵广荣这样总结自己的科研初心。
扎实基础,步履坚定
2022年起,赵广荣进入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周元峰教授所领导的智能物联网与感知计算实验室(iGIP Lab),在导师沈益冉教授的指导下,围绕事件视觉(Event Vision)与多模态智能感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事件视觉尚属新兴技术领域,涉及底层传感器特性理解、跨模态数据建模、系统级算法优化等多学科知识,对赵广荣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刚进入博士阶段,很多底层技术都需要从头学起,文献阅读量巨大,实验调试过程中也常常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赵广荣回忆道,博士初期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他积极投入高频动态场景感知、多模态协同感知、低功耗智能交互等方向探索,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与大量的实验实践,不断完善研究思路,逐步成长为能够独立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青年研究人员。
潜心科研,成果丰硕

博士期间,赵广荣深耕事件视觉与智能物联网融合感知领域,围绕高频动态场景感知、功耗智能交互、复杂运动估计、多模态通信解码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他在事件视觉驱动的远程眼动追踪、佩戴式自然交互、工业设备旋转运动监测、微小眼动高频感知、智能振动通信等前沿课题上展开了深入研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已发表在TPAMI、TMC、NeurIPS、ACM TOSN等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第一作者论文4篇为CCF-A类。此外,赵广荣还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技术骨干主导与锐思智芯公司联合开发的基于动态视觉传感器的眼球追踪算法,实现了高精度、低功耗实时眼球追踪系统,具备良好的产品化应用价值。期间已申请2项发明专利,多次获评IEEE VR最佳论文奖、山东省计算机视觉最佳论文奖等荣誉,充分展现了其出色的科研能力与创新实力。“科研过程中,面对晦涩论文、复杂实验、技术瓶颈,必须保持耐心与毅力,不断调试优化,直到突破。”
跨文化交流,拓宽视野

在科研成长的过程中,赵广荣十分珍惜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联合培养博士生,他于2024年1月至10月赴新加坡管理大学实验室联合培养,合作导师为马东教授。在新加坡学习期间,赵广荣积极参与事件视觉与多模态智能感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系统提升了跨文化科研协作能力、拓宽了国际学术视野。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优秀学者深入交流,他进一步理解了全球科研动态与技术发展趋势,为后续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力。赵广荣认为“国际交流让我意识到开放合作对推动科学创新的重要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希望持续投身国际科研合作的方向。”
坚持运动,生活有度

科研之外,赵广荣同样注重身心健康与生活平衡。他长期保持运动习惯,喜欢跑步和爬山等户外运动。即使科研任务繁重,每周仍坚持体育锻炼,通过运动锻炼提升身体素质与心理韧性。此外,他热爱摄影与旅行,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丰富人生体验,激发科研灵感。赵广荣认为“科研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至关重要。跑步和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让我能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砥砺前行,追求卓越
在成长过程中,赵广荣深知良师益友的重要性。他对导师沈益冉教授充满感激:“沈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悉心指导,更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予我深远影响。无论是科研思维还是合作精神,沈老师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团队中,赵广荣注重团队合作,乐于经验分享,积极帮助低年级同学,为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也受邀担任IMWUT等国际期刊会议的审稿人,积极参与学术社区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展望未来,赵广荣希望继续深耕智能物联网与多模态感知技术研究领域,推动技术突破与应用创新,致力于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是赵广荣始终坚守的科研信念。
(文/图:赵广荣、尚文 责任编辑:许信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