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赓续红色血脉,用专业所长赋能时代发展。软件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提出并践行“三维协同共建”理念,即通过党建铸魂、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三种路径,构建多维度的育人体系。学院组织硕博实践团队分赴祖国大地,精准开展红色基因解码、产教融合发展、校地协同创新三大主题实践。

(一)红色足迹铸魂行,薪火相传育新人
红色星火映初心,薪火相传担使命。软件学院“向日葵”硕博服务团16名研究生以“探寻家乡红色事迹,助力红色文化传承”为主题,分赴黑龙江、山东两省四地开展寒假社会实践。团队紧扣红色精神内核,系统开展历史罪证剖析、工业精神解码、革命信仰溯源、公仆精神实践等系列主题活动,构建“调研-体验-传播”三位一体的红色育人模式。
实践期间,通过沉浸式场馆学习、情境化劳动体验与数字化内容生产,团队完成全景影像档案、红色教育调研报告,并举办宣讲会,并依托学院融媒体平台实现红色文化多维度传播。活动强化硕博党员的历史认同与使命担当,为高校红色教育创新与基层党建融合提供可操作性路径,切实推动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中的传承转化。
(二)校企协同研智造,产教融合育新篇
当代码遇见智造,让知识创造价值。软件学院“三叶草”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实践-软件工程与企业创新融合之旅”为主题,深入潍坊企业开展产学研融合实践活动。
团队由7名硕博研究生与2名专业导师组成,通过实地调研、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探索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深度对接。研究生范禄珂带领团队完成企业研发流程的数字化诊断,协助开发项目管理与数据分析平台,推动智能穿戴产品的技术迭代。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定制化的软件管理工具或平台,如项目管理软件、研发流程自动化工具以及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助力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实践期间形成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报告,并组织召开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实践”校企交流分享会。
(三)智联社区赋能园区,科技实践筑梦未来
无人机划出智慧轨迹,大数据绘就发展蓝图。软件学院“蒲公英”硕博社会实践团队以“智联社区·赋能园区”为主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齐鲁软件园及周边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服务工作。他们通过无人机技术助力社区治理、智慧平台建设。
数字技术赋能园区,智慧平台助力高质量发展。团队成员深入齐鲁软件园,调研无人机产业发展现状,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助力无人机技术在物流、测绘、安防等领域的应用落地。团队与园区企业联合成立项目研发小组,开展无人机技术研发,推动产学研合作,为园区注入新兴产业活力,助推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实地调研与技术交流,队员们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巩固了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获得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竞争力。
从白山黑水间的红色基因解码到齐鲁大地的产教融合创新,从智慧园区的技术赋能到制造强企的数字化转型,三支队伍,三重维度,共同诠释着新时代实践育人的深刻内涵。从红色沃土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产教协同中锻造创新本领,于校地合作中践行青春担当,山大学子正以“党建红”引领“科技蓝”,用“实践力”激活“创新源”,这些实践成果不仅彰显了山大学子“强国有我”的担当精神,更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思政铸魂-专业赋能-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模式,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创新路径。
(文/图:张桐珲、何萌 责任编辑:周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