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进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月15日上午,软件学院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组举办教学研讨会与集体备课活动。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杨明参加会议,深入了解学院《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情况。会议由软件学院副院长周元峰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围绕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模式优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上,杨明首先对人工智能通识教育“1+N+X”体系和人工智能通识智慧课程平台建设阶段性成果进行介绍。他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学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课程不仅是技术普及,更是思维革命。要让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具备用AI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伦理责任与创新边界。他建议,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强化跨学科特色,打破专业壁垒,探索与人文社科、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协同,引入行业真实场景案例,提升课程的实践性与前瞻性。希望软件学院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范式,为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提供支撑。
课程组负责人郝兴伟教授以“《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设计”为题进行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分类分层次教学体系设计,提出“概念-基础-高阶”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他分享了目前教材建设的最近进展,表示新版教材将对章节内容进行调整,增设人工智能模块,讲授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另外也将融入大模型、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同时增设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技术发展的全局观。最后郝兴伟介绍了“智能计算与软件编程”微专业,专业以计算机软件系统研发生命周期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式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AI系统的研发能力。
在集体备课与自由讨论环节,课程组教师聚焦痛点共谋解决方案,围绕“如何平衡内容深度与通识广度”“校企协同如何深化”“实践安排与实验设计”等核心问题展开热议,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课程建设建议。
最后,周元峰部署下一步工作计划,强调要继续完善资源平台,将课程建设为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并利用数字教师、AI助教等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强化师资培训,拓展企业合作,加强学院间交流。学院将持续举办课程建设研讨会和集体备课活动,优化课程师资配置、更新课程内容架构,助力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本次研讨会为课程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共识、指明了路径,软件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贡献力量。
(文/图:李炫烨 责任编辑:周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