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才培养本科教育 正文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2022级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创新素养突破提升赋分细则

【 发布日期:2025-01-17 】    作者:

为进一步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为保证2022级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以下简称推免工作)创新素养突破提升赋分顺利进行,结合学校要求和我院实际,特制订创新素养突破提升赋分细则(简称“细则”)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学院成立创新素养突破提升赋分遴选工作小组。由学院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系主任、分管创新工作的教师等相关教师组成,由教务担任工作小组秘书。创新素养突破提升赋分遴选工作小组职责是制定学院创新素养突破提升赋分细则及组织相关组织工作;

(二)创新素养突破提升赋分细则由赋分遴选工作小组审议通过后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投票决议通过;

(三)学院创新素养突破提升赋分遴选工作小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推免相关工作人员有直系亲属或利益相关人员,报名参加本单位推免招生的应主动申请回避;

(四)学院对学生科研成果、竞赛获奖推免遴选评价赋分贯彻“权威、可信、从紧”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业成绩的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严格审核认定学生的特殊学术专长,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冒名及有名无实等情况,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二、成绩说明总则

按照全面发展、综合评价的要求,学院对全体学生按照综合评价成绩进行排序,根据推免名额及按专业排名方式按顺序确定人选。

综合评价成绩=学业水平(学习成绩)×90%+素质能力×10%

(一)综合评价成绩中涉及的学业水平(学习成绩)为百分制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办法参照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以及培养方案相关要求执行。计算区间为大一至大三学年,推免排名时平均学分绩点根据四舍五入规则,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

(二)推免综合评价成绩由学业水平和素质能力(满分100分)两部分组成。素质能力包括基础素养(60分)和创新素养突破提升(40分);

(三)基础素养(60分)具体计算办法参照《山东大学本科生综合评价办法(试行)》(山大学字〔2022〕39号)执行,基础素养部分最终得分按历学年得分的平均值计;

(四)创新素养突破提升有别于综合评价中此模块,包含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国际组织实习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最高分为40分。实行代表作一次性评价,非历年平均值,申请者仅可取一项代表作参加所选模块评价。若有多模块答辩资格,可申请参加多模块答辩,但只取一项最高分计,模块间分数不可累加;

(五)代表作截止时间为推免当年8月31日学生与直系亲属或学历、职称、职务明显高于本人者合作的科研成果、竞赛获奖仅作为参考,不计入突破提升得分(注:作为通讯作者的本校学业指导教师除外)。学院对申请人代表作审核并公示;

(六)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国际组织实习三个模块赋分评审工作均在当年推免工作启动时进行。科研成果、竞赛获奖两个模块的赋分,由学院负责组织答辩、评审。国际组织实习模块由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负责组织评审。

三、创新素养突破提升赋分细则

创新素养突破提升包含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国际组织实习三个模块,各模块最高得分为40分,模块内若有多项加分,只取其中一项最高分,模块间分数不可累加。

答辩评审专家组根据学生提交的材料和公开答辩等情况,按照从严、从紧、公正的原则给出明确的审核赋分意见,主要对申请人代表作的创新水平和个人贡献,特别是真实性、专业性、先进性等方面进行打分,若无实质贡献可以不赋分。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主要指科研学术论文发表,由学院负责认定。学生与直系亲属或学历、职称、职务明显高于本人者合作的科研成果仅作为参考,不计入创新素养得分。对学生的科研成果实行代表作评价,评价重点为创新质量和个人贡献。

(一)科研成果主要指科研学术论文发表,论文须属于软件、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与本专业密切相关,且必须是全文正式发表;

(二)参评人须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须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对于共同第一作者论文,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须为排第一位的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所有共同第一作者平均分配论文贡献,参评人多篇论文总工作量须大于等于1篇,获得参加答辩资格;

(三)论文发表的截止日期为推免当年8月31日,须具有山东大学图书馆出具的检索证明,或者论文在线版已经在互联网上全文公开、可查(有DOI号)。具有Program或者个人具有接受邮件均无效;

(四)论文须全文(FULL PAPER)发表在被SCI检索的期刊上,或者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国际学术会议上。Short Paper、Demo Paper、work in progress(WIP)paper均不计算;

(五)参评人选用一篇论文代表作参加答辩。答辩通过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创新素养突破提升分。其中,SCI一区最高赋分40分,赋分区间为0~40分;二区最高赋分30分,赋分区间为0~30分;三区、四区最高赋分10分,赋分区间为0~10分。CCF A类最高赋分40分,赋分区间为0~40分;B类最高赋分30分,赋分区间为0~30分;C类最高赋分10分,赋分区间为0~10分。SCI分区采用中科院期刊分区标准,CCF期刊会议分类按照当年或者最近一次CCF公布的数据为准。论文出现署名并列第一作者时,若每人的论文总工作量大于等于1篇,则由各并列作者平分创新素养突破提升分;若有人论文总工作量小于1篇,则小于1篇者不得分,其余第一作者仍以所有第一作者人数为基数平分创新素养突破提升分。

竞赛获奖

竞赛获奖由学院负责认定。学生与直系亲属或学历、职称、职务明显高于本人者合作的竞赛奖项仅作为参考,不计入创新素养得分。

(一)以山东大学报名参加学院认定的与学业相关的国内权威科研竞赛(全国赛)(见附件表1:A级赛事名单),个人项目获国家三等奖(铜奖)及以上;集体项目获国家三等奖(铜奖)及以上的主力队员,主力队员位次应为前三名(前三名队员中如果有研究生,本科生位次顺延,但总排名应在前五名之内(含第五名));

(二)以山东大学报名参加学院认定的与学业相关的全国性科研竞赛(全国赛)(见附件表2:A-级赛事名单),个人项目获国家二等奖(银奖)及以上;集体项目获国家二等奖(银奖)及以上的主力队员,主力队员位次应为前三名(前三名队员中如果有研究生,本科生位次顺延,但总排名应在前五名之内(含第五名));

(三)获奖的截止日期为推免当年8月31日。

符合(一)、(三)条件者,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按学科推荐,经学院党政联席会和学院推免工作小组审议通过,并最终通过学院组织的审核答辩的可获得相应的竞赛分数,其中个人项目获国家一等奖(金奖),最高赋分40分,赋分区间为0~40分;个人项目获国家二等奖(银奖),最高赋分30分,赋分区间为0~30分;个人项目获国家三等奖(铜奖),最高赋分10分,赋分区间为0~10分。集体项目获国家一等奖(金奖),每名主力队员最高赋分40分,赋分区间为0~40分;集体项目获国家二等奖(银奖),每名主力队员最高赋分30分,赋分区间为0~30分;集体项目获国家三等奖(铜奖),每名主力队员最高赋分10分,赋分区间为0~10分。

符合(二)、(三)条件者,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按学科推荐,经学院党政联席会和学院推免工作小组审议通过,并最终通过学院组织的审核答辩的可获得相应的竞赛分数,其中个人项目获国家一等奖(金奖),最高赋分20分,赋分区间为0~20分;个人项目获国家二等奖(银奖),最高赋分10分,赋分区间为0~10分。集体项目获国家一等奖(金奖),每名主力队员最高赋分20分,赋分区间为0~20分;集体项目获国家二等奖(银奖),每名主力队员最高赋分10分,赋分区间为0~10分。

四、答辩评审工作流程

(一)学生本人申请,提交代表性成果相关材料。论文纸质版材料包括:期刊封面、期刊索引页及论文、由山东大学图书馆出具的收录(检索)证明等。竞赛获奖纸质版材料包括:获奖证书原件(用于审核)、获奖公示文件(包括互联网上公开的网页)、复印件(用于答辩),复印件数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二)学院审核申请人材料,公示答辩名单(含代表作明细和级别);

(三)组织答辩。答辩顺序随机抽签,答辩时长一般不少于每人10分钟。PPT主要说明代表作的创新性、成果重要性和个人工作贡献。答辩专家至少7人组成,且为单数。指导教师须回避。

(四)赋分结果由学院赋分遴选工作小组核验后公示。对赋分结果持有异议的学生,可在学院规定的接受复议的时段内提出复议申请。由于是现场答辩评分,复议只审核总评成绩计算错误,不进行再次答辩。学院在推免名单报送学校之前将复议结果告知申请人。赋分结果公示无异议后,报本科生院备案,参评人可获得相应赋分。

五、特别说明

此细则结合软件学院当前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学院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细则不具可比性。本细则的最终解释权归软件学院所有。


附件:

1A级赛事名单

1.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4.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5.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6.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

7.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8.“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A-级赛事名单

1.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①RoboMaster、②RoboCon

2.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3.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4.“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5.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6.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7.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①大数据挑战赛、②团体程序设计梯赛、③ 移动应用创新赛、④网络技术挑战赛、⑤人工智能创意赛

8.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9.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

10.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11.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

12.“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13.中美青年创客大赛

14.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原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

15.“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原“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16.华为ICT大赛

17.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18.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

19.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20.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1.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

22.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

23.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24.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

25.全国高等院校数智化企业经营沙盘大赛

26.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

27.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28.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

29.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30.CCSP竞赛/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